唐詩之路 / 學術文匯 / 六朝的美麗與哀愁
六朝的美麗與哀愁
2021-03-17    吳潤凱    浙東唐詩之路    點擊: 1311

魏晉南北朝時代紛亂的世局造就了時人獨特的生命感受。生死之事作為命里應有之義,卻經常被人為地強調與凸顯出來?鬃铀浴拔粗,焉知死”,到了這一特殊時代,也被塵封起來。有關百年之后的人事與夢想,不經意間即從魏晉時人的言行之中流露出來。
 
據《晉書·羊祜傳》記載,西晉羊祜樂山水,每訪風景于峴山,置酒言詠,終日不倦,嘗慨然嘆息,與僚屬語:“自有宇宙,便有此山。由來賢達勝士,登此遠望,如我與卿者多矣,皆湮滅無聞,使人悲傷。如百歲有知,魂魄猶應登此也!毖哉Z中彌漫著悲涼與哀戚的慨嘆。羊祜將人的生命置于亙古永存的山水之間,自然難免生命不永、須臾即逝的無奈與惆悵。這樣一種看似極不明智的曠世之悲,卻是時人的普遍情緒。東晉的王羲之在他著名的《蘭亭集序》一文中,同樣透露了生死的困惑。
 
永和九年(三五三年),孫綽、謝安、支遁、王羲之等名士和王氏子弟四十來人齊集會稽西南的蘭亭。時值三月初三,他們的集會源于一種古老的風俗叫“修禊”,即古人會在當天臨水祭祀,以攘除不祥。興許由于當日“天朗氣清,惠風和暢”,加之當地“有崇山峻嶺,茂林修竹;又有清流激湍,映帶左右”,所以儀式過后,這幫名士的風雅癮又犯了。他們飲酒賦詩,曲水流觴,暢敘幽情。如此盛會,千古難逢,想必與會者也有切身體會,故此王羲之稱此次聚會已經“極視聽之娛”了。然而,歡娛之后,他們又不期然地感到這背后有惘惘的威脅。生死之悲成為時人揮之不去的幽暗魅影。
 
在美景盛會之中,王羲之頓然覺得:“夫人之相與,俯仰一世!比松喽,就有如抬頭與低頭的一瞬間。唯其如此,所以只有及時行樂。但是,悲哀一旦襲來,連眼前的樂景樂事都不能救贖心情,而只能徒增一層悲涼,正如《詩經》所云:“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。今我來兮,雨雪霏霏!贝丝痰耐豸酥|景傷情:“向之所欣,俯仰之間,已為陳跡,猶不能不以之興懷!庇谑,一場盛會演化為對死生的冥想與痛心,憂傷有如裂帛之聲,穿越千古而來。王羲之像羊祜一樣想到了前賢往圣:“每覽昔人興感之由,若合一契,未嘗不臨文嗟悼,不能喻之于懷。固知一死生為虛誕,齊彭殤為妄作!睍r代動蕩如斯,個體往往朝不保夕,這種沉痛的體驗讓王羲之不得不直面現實,而斥責莊子生死同一、彭祖殤子同壽的觀念為荒誕不經。
 
由此可見,魏晉時人的曠世之悲及其解救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。其一,由樂而悲的情感抒發模式。他們總會在游山玩水的愜意背景下,情緒急轉直下,為人生短暫而苦惱。其二,“后之視今,亦猶今之視昔”。他們總會想起歷史中的賢達勝士,也曾在此山此水之間徜徉抒懷,而如今已是湮滅無聞,不禁想到當下的此情此景在百年之后,也將同樣成為歷史的陳跡,于是悲從中來。其三,積極的享樂主義與現世情懷。盡管生命不永,他們總會懷抱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,化憂傷的思想為及時的享樂?梢哉f,他們是一群悲情的享樂者,游走于現世與歷史之間。
 
當然,六朝的悲情并非無源之水,而是淵源有自,并且源遠流長!豆旁娛攀住方o我們透露了許多漢代的行為觀念,其中,“青青陵上柏,磊磊澗中石。人生天地間,忽如遠行客”以及“生年不滿百,常懷千歲憂。晝短苦夜長,何不秉燭游”等句,與魏晉時人的生命情結如出一轍,可知后者沿襲前者而來。而初唐詩歌比如陳子昂的《登幽州臺歌》、張若虛的《春江花月夜》,其間蘊含的生命意識與歷史情懷,則明顯帶有魏晉時人的思想印記。
 
魏晉時人的曠世之悲還導致追求長生觀念的盛行,而這又導致服藥之風的盛行。所謂“藥”,即寒食散,又稱五石散,時人認為服食后可美容美顏與補腎壯陽,甚至可延年益壽。因服食后渾身發熱,需要散發,必吃冷食,所以稱“寒食散”。魯迅在那篇著名的講演《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》中認為,服藥之風對魏晉許多行為方式、審美情趣及價值觀念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。比如,服散之后,皮肉發燒,窄衣容易擦傷皮膚,穿鞋也不方便,于是當時便流行大袖寬衣、不穿鞋襪而穿木屐,等等。但是,服用寒食散之后,極可能中毒而死,這無疑是對長生目的的一個反諷,故魏晉以后此風乃止。
 
其實,六朝雖然彌漫著曠世的悲情,充斥著“行散”的名士貴族,但也不乏理智而清醒的人生體認者!赌淆R書·豫章王嶷傳》載:
 
嶷謂上曰:“古來言愿陛下壽偕南山,或稱萬歲,此殆近貌言;如臣所懷,實愿陛下極壽百年亦足矣!鄙显唬骸鞍倌陱秃慰傻?止得東西一百,于事亦濟!
 
這只是六朝時代君臣的一次普通對話,但它背后的生命意識卻已經超越于六朝之外,故而值得在此復述一次:蕭嶷對武帝蕭頤說,自來稱頌皇帝壽比南山,萬歲萬歲萬萬歲,這只是拍馬溜須一類的恭維話,而我由衷地祝愿您長命百歲就夠了。武帝答說,長命百歲又談何容易呢?只愿活到將近百歲,人生就算美滿了。
關鍵字: 羊祜,吳潤凱,六朝的美麗與哀愁
相關文章
請讓“詩仙”李白的生命延續一年 - 2021-07-30 15:23:34 - 點擊: 1301
李白筆下的處世與自處 - 2021-07-24 18:09:25 - 點擊: 1142
“六經”是經學的本經——《國學與經學》后記 - 2021-06-21 16:30:42 - 點擊: 1228
唐宋“富民”與鄉村社會經濟關系的發展 - 2021-05-06 15:36:06 - 點擊: 1327
性靈·佛教·山水—南朝文學的新考察 - 2021-05-02 10:30:48 - 點擊: 1445
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基因的形成發展 - 2021-03-23 11:41:05 - 點擊: 1247
唐宋“富民”與鄉村社會經濟關系的發展 薛政超 - 2021-03-22 14:16:16 - 點擊: 1355
美的歷史意蘊 - 2021-03-22 14:14:36 - 點擊: 1252
光明論壇·溫故:沉舟側畔千帆過,病樹前頭萬木春 - 2021-03-17 08:54:45 - 點擊: 2225
盛世悲歌:唐朝覆亡真相 - 2021-03-17 08:54:28 - 點擊: 1632
發表評論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Email給朋友 打印本文
最新評論 (共有 0 條評論) 發表時間 作者
更多評論...
發表評論
內容:
  1. 尊重網上道德,遵守《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》《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各項有關法律法規。
  2. 嚴禁發表危害國家安全、損害國家利益、破壞民族團結、破壞國家宗教政策、破壞社會穩定、侮辱、誹謗、教唆、淫穢等內容的作品 。
  3. 用戶需對自己在使用浙東唐詩之路服務過程中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(直接或間接導致的)。
  4. 網站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網站中的任意內容。
  5. 網站內所有的文章版權歸原文作者和浙東唐詩之路共同所有,任何人需要轉載社區內文章,必須征得原文作者或浙東唐詩之路授權。
  6. 網友提交者發言純屬個人意見,與本網站立場無關
:::Copyright ©1991-2015 新昌浙東唐詩之路研究社 版權所有  All Rights Reserve!:::
:::浙江紹興新昌縣南明街道永安巷6號 電話:0575-86027224 :::
::: 選用本網站文章和圖片,請置名本網,否則為侵權。 :::
::: 備案序號:浙ICP備11031647號:::
公安備案號: 33062402000437
免费a片在线观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