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詩之路 / 詩路概況 / 剡溪──唐詩之路
剡溪──唐詩之路
2021-03-17    竺岳兵    浙東唐詩之路    點擊: 3984

“剡溪是‘唐詩之路’”這一說法,實際上我在1984年底就提了出來。不過,那時稱它為“古代著名旅游線”[1]。1985年底,又以“建設‘浙東三環旅游線’”的名義,在“浙江省旅游規劃論證會”期間,作了發言。此后,才改稱為“唐詩之路”。

令人欣慰的是:這種種提法,都曾得到了學術界、新聞界和政府的重視。自那時以來,有許許多多國內外著名學者、專家分多批赴實地考察,并給予肯定!督洕顖蟆纷钤缬1985年7月13日對此作了專題報導,迄今大約已有20多種報刊報導了此事。國家有關領導曾題詞:“開發旅游資源,振興浙東經濟!1990年11月,在南京召開的“唐代文學國際學術討論會”會尾,有23位國內外的著名學者、專家,聯名致信浙東四市(地)政府,建議開發這條旅游線。接著,紹興市府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,邀請浙東四市(地)協辦和旅游部門召開“聯誼會”,研討開發利用“唐詩之路”[2]。這樣,“唐詩之路”開發之勢,蓄儲已久,重建工作,似將徐展。在此之際,我趁濫竽于“中國首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討論會”的機會,撰成本文,獻于方家之前,旨在推動“唐詩之路”早日重放光彩。自惟才疏學淺,且系抱佛之作,其中可笑之處,恭祈前輩正之。

按照愚見,所謂“唐詩之路”,是指對唐詩特色的形成,起了載體作用的,具有代表性的一條道路。根據這一定義,則這條道路由以下三個要素構成:

(一)范圍的確定性: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區,有大量的風望甚高而格調多樣的唐代詩人游弋歌詠于此。(二)形態的多樣性:詩人在這一區域旅游的表現形式豐富多樣。(三)文化的繼承性:這一地區的人文景觀、自然景觀,與唐詩有著整體性的淵源關系。三要素中的任何一項,都不能單獨形成或構成“唐詩之路”。

準上,則剡溪當是一條名副其實的“唐詩之路”。

所謂“相對獨立的地區”,是指景區結構完整,景區周邊明確,有別于彼處景觀的地區。為此,這里必須先說清楚剡溪的位置和浙東的地形。剡溪,在浙江省東部地區。唐詩中的浙東范圍,指浦陽江流域以東,括蒼山脈以北至東海這一地區。臺州以南,唐詩往往稱其為“北閩”。因此,唐詩所稱的浙東區界,是極為清晰的。它的總面積約2萬余平方公里。

浙東的地形,像一個倒放著的“爪 ”字,底面(即南面)一撇是括蒼山與大盤山,上面自左而右(即自西而東)三撇,依次為會稽山、四明山、天臺山(以下有時簡稱“三山”)。這三座山脈,由西南向東北傾斜,天臺山陡落東海再起而為舟山群島,其余兩山休止于寧波、紹興平原。歷史上的所謂“平原”,比今天的要小得多,它的海岸線,與現在的杭州至臨海公路線相去不遠。而屢見于唐詩的鏡湖,卻比今天的鏡湖大110倍,總面積達206平方公里。它的南面是會稽山麓線,北面的湖堤即今杭州至臨海公路,西面接錢塘江,東至曹娥江。如李白:“東海橫秦望,西陵繞越臺”詩句,就把越國古都說成是水流圍繞著的一個臺地。

在倒“爪”形的南面,即三山交會處,是剡中。即今新昌縣、嵊縣盆地。盆地略呈三角形形態。西北邊以會稽山為界,東北邊與四明山接壤,南緣為天臺山麓線,總面積約數百平方公里。唐代時,這里尚是湖泊沼澤地,地面與海面的高程相差無幾,海漲潮時,就出現海水倒灌。如唐代詩僧貫休“微日生滄海,殘濤傍石城”!笆恰,位于今新昌城關西側。

在三角形的底邊(南面),有一個較小的,更為封閉的盆地,即今新昌長詔水庫處。它是與晉、唐文人關系極為密切的“沃洲”所在地。為了敘述方便,姑稱為“沃洲盆地”。盆地的南面,有李白說的“側足履半月”的石梁飛瀑。盆地的西南,有天姥山。東北有鰲峰、水簾洞。西北是盆地的豁口,古稱鐵壁關。

唐詩中的“剡溪”,發源于天臺山華頂峰以北山麓,至石橋匯注成溪,流至沃洲盆地,與另一支溪會合。沃洲就在這一會合處。它在當時,是一塊長里許的,四面環水,煙樹凄迷的綠洲。溪流過此,出鐵壁關后,斗折蛇行,中穿剡中盆地,至今沈家灣村附近,受四明、會稽兩山岸束約數里才放開。李白“捫涉窮禹鑿”之“禹鑿”,即指此岸束處。水流過此又數里注入東海一段,稱曹娥江。

上面說過,在今紹興平原上,唐代有一個很大的鏡湖。此外,還有一條由東晉賀循(260-319)開鑿的“浙東運河”,它西起錢塘江,過鏡湖東至明州(今浙江寧波)。剡溪、曹娥江,則由南而北出海,與從西而東的浙東運河成“+”交接?芍疤圃娭贰笔怯烧銝|運河西段、曹娥江、剡溪構成的,總長約190公里。

不過,剡中盆地受浙東三山環抱,三山向盆地一面的水系,均呈向心性,匯注成剡溪、曹娥江;而向背的一面水系,都具向背性,并與浙東運河西段、甬江、奉化江、始豐溪、永安溪、好溪、東陽江、浦陽江等各水流連接。這樣,詩人們無論是從何處來或到何處去,均需經過剡溪。如劉振婭先生考證宋之問由洛至越的路線,是“從東都出發經鄭州抵汴州,乘船沿運河東南行,經楚州、揚州、蘇州到達越州”并進入剡中的。而崔顥“鳴棹下東陽,回舟入剡鄉”,則是從金華江上游入剡,爾后經浙東運河回歸的;杜甫“饑食楢溪椽”、“歸帆拂天姥”,則是由臨海方向經剡溪北返的,等等。因此,剡中是游覽浙東名山的集散地。這在古人心中,就像今天坐飛機去北京,一定要在首都機場下機那樣地清楚。如李白:“此行不為鱸魚膾,自愛名山入剡中!庇稳竺骄捅仨毴胴咧。而位于集散地的剡溪,也就譽揚遠近,乃至浙東運河、曹娥江之名被它所取代。如賀知章“表請為道士”,唐玄宗“詔賜鏡湖剡溪一曲”,意謂詔賜在鏡湖與剡溪交接處的一塊隱蔽的地方讓他居住。而實際上是曹娥江與鏡湖相接,可知曹娥江也被稱剡溪了。故本文的題目,也就逕題為“剡溪是‘唐詩之路’”。

如上所述:由浦陽江、括蒼山和東海圈成的地區范圍,是十分清晰的。境內的一條剡溪,把鏡湖、剡中盆地這兩個景區和三大名山,緊密地聯結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有機整體。這是構成本要素的重要條件之一。

其次,從詩人的數量和質量上,來審視文人薈萃浙東,泛游剡溪的情況。

其數量方面,以收入《全唐詩》的人名為準,根據對浙東各地歷代方志的統計,共載入的詩人為228人,有據可查而方志漏載的50人,共計為278人。約占《全唐詩》收載的詩人2200余人總數的13%。與唐代全國比較,唐時期全國國土約1500萬平方公里,浙東的面積僅占全國的0.13%。換句話說,只有全國1/750的浙東,卻有唐代全部詩人的1/8來游弋謳歌。還應說明的是,詩人主要是通過剡溪游覽浙東三山的。而剡溪只是一條山間小溪,它的長度,僅為長江干流的3%,黃河干流的3.5%;它的功能遠不如長江、黃河之多樣,然而卻有那么的詩人,魚貫游行,歌呼嘯傲于此,這是罕見的。

特別是在質量方面,上述的278人,多數是有唐一代詩壇上的杰出人物。如《唐才子傳》收才子278人,這里就有173人,占其總數的62%。其中,一人稱絕的有鄭虔、王維、喻鳧等。而李嶠、沈佺期、宋之問、鮑防、元鎮、溫庭筠、李紳、李德裕、羅鄴、羅隱、羅虬、包融、皎然、靈澈、陸羽、王勃、楊炯、盧照鄰、駱賓王、齊己、曹松、方干、鄭谷、崔融、楊衡、孫逖、顏真卿、馬戴、杜牧、竇鞏、竇庠、賀知章、張若虛、任濤、喻坦之、周缶系、郎士元、錢起等人,均被唐人按其成就、名望的近似而概括并稱為“蘇李”、“沈宋”、“鮑謝”、“溫李”、“元白”、“三俊”、“三絕”、“三羅”、“三包”、“四杰”、“四友”、“四名士”、“十哲”等,反映了這些人有特高的知名度。

論家一般都認同李白與杜甫,是中國詩歌史上的“雙子星座”的說法。近來陳銘先生在《唐詩美學論稿》一書中稱昂揚壯闊氣勢與穩健精深氣度是唐詩的兩大特征。又說這兩大特征的代表人物分別是李白、杜甫。而他們兩人恰好與浙東山水情深意密!杜甫20歲時就入臺、越,游冶忘歸達四年多,到50余歲流寓西南,仍追懷昔游。李白四入浙江,三入越中,二上天臺山。即使身在他處,凡遇有佳山水,總以剡中風光作比擬。及至晚年,有終于剡中之志?梢娫娙伺c剡溪的關系之一斑。

以上說明唐時浙東詩人如林的盛況。

唐代詩人漾舟剡溪,馳騁三山過程中表現的旅游方式和審美方式,是十分豐富多姿的。概括起來,有以下六種:

(1)壯游:指懷抱壯志而來游。其中有三種情況:一是胸次壯闊而又恥與科第,借遠游以烜然聲名,實現濟世之心。如李白:“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,乃仗劍去國,辭親遠游,南窮蒼梧,東涉溟!!颁楹!敝^剡中。又如羅隱“待詔始離海上峰”,身在三山而志在朝闕。二是應舉之前遠游。如杜甫,20歲由洛入越“氣劘屈賈壘,目短曹劉墻”。直至24歲才歸東都赴京兆貢舉。三是困躓之游。此類詩人,是在失意時翻然來游,以示不屈于權貴。如孟浩然,原守株家園數十年,后來他在長安為權臣沮抑。這時,輕視權貴的氣魄反而昂揚起來,說:“謝公積憤懣,莊舄空悲吟”,尋謝公足跡南來吳越、永嘉,毅然與仕途決絕。余如溫庭筠、杜荀鶴、方干等均似此。以上三種情況,其實質都系壯游。

(二)宦游:分朝廷正常派任與被朝廷貶拙在浙東任地方官之游。前者如李紳、李訥、元晦、孟簡、楊漢公、徐放、羅虬、竇弘徐、柳泌、李敬方、李伉等;后者如薛戎、楊于陵、裴光庭、張嘉貞、吳兢、李宗閔、駱賓王、宋之問、耿諱等。唐代士人多不樂外任,但均以典浙東樂土而為幸。如前者的楊漢公觀察使授,李商隱祝賀他:“越水稽峰,乃天下之勝概!焙笳呷缢沃畣柋毁H越州長史,云:“雖嘆出關遠,始知臨海趣!痹≈喸街莺,即在鏡湖之東的詩人張若虛故宅上,建起背山臨水的蓬萊閣。得意地唱道:“我本玉皇香案吏,謫居猶得住蓬萊”。他還廣招文人,辟為幕職,結社于鏡湖秦望,每月三、四次,互相酬唱。時號“蘭亭絕唱”。后人慷慨慕前,競相仿效。

(三)隱游:謂淡泊紅塵,投閑山水之游。隱游分三種:處士:如王貞白、鄭巢、徐凝等,多因崎嶇仕林而隱。如著名詩人張志和,肅宗“命待召翰林,他借故親喪而歸隱鏡湖之東。又如劉商,先仕后隱。云:“醒來還愛浮萍草,漂寄官河不屬人!倍鴩谰S則先隱后仁,在東鏡湖置名播遠近的園林住宅。他還多次組織“文辭會”,規模最大的一次,有鮑防、呂謂、朱迪、吳均、鄭概等31人參加,世稱“浙東唱和”。仙游:其代表人物是曾受唐朝三代皇帝召見的道士司馬承禎,次如施肩吾,進士及第后即東歸入道,與陳陶、顧況、吳筠等,皆頡頑于玄化之中。僧游:時稱“江南多名僧”。而僧人成名,必借交游,并不是潛身修死者,故稱“僧游”。如:靈澈、靈一、皎然、貫休、寒山、拾得,皆為名著一時,聲馳千里的詩僧。其中多數是本地人,余則長期活動于此。與處士、道士融融泄泄以回歸自然為樂。

(四)避亂游:此種旅游,多因時局艱虞、進言無路而避亂播越的。如劉長卿“時危身適越!濒胛銤摗耙姳鴣y,官況日惡,掛冠歸隱江東別業”;秦系避亂剡溪,自稱“東海釣客”;李涉“荷蓑不是人間事,歸去滄海有釣舟”。韋莊、盧綸、張之容等,亦如此。不過,其中如朱放之卜隱剡溪、鮑溶之羈旅四方,則因避地弋革頻仍兼年荒饑饉,才來此間與黃花白鷺為伍的。

(五)經濟考察游:唐代經濟繁榮,出現了一批以風景名勝資源、地方土特產品和手工業品調查考察為主的詩人,茲擇舉數例如下:

風景名勝資源:浙東三山,以會稽山開發最早,天臺山次之,四明山又次之。而四明與天臺兩山山脈,似斷非斷,因而兩山成了包涵與被包涵的關系。李白“天臺連四明”說的即此。唐賀知章“少小離家老大回”歸浙東后,對四明山作了考察,并一一圖其形狀,命其景名。又經皮日休、陸龜蒙“酬唱九題”后,遂名振寰宇,成了別于天臺山的景區。

茶:茶作飲料,始盛于唐。時詩人多以飲茶為韻事。如陸龜蒙、崔國輔、皎然等,斗茶品茶,各呈新奇。由嚴維、李洞發起組織的“云門茶宴”(云門,在今紹興東),可謂茶葉評審會。被稱為“茶神”的陸羽,遍歷浙東,著成中國第一部《茶經》。在詩人的揄揚下,遂有一條中日“茶葉之路”。

瓷:陸羽還對與茶關聯的瓷,也深入考察。認為全國以越瓷為最佳,于是又有了“瓷器之路”。

藥:仙境多仙藥。李白“攀條摘珠實,服藥煉金丹”。皮日休“金庭仙樹杖,……挑云覓白芝”。貫休“黑地生紅術,黃援領白兒(白術)”……都含有考察的意義。而唐憲宗時,詩人柳泌為采集仙藥而自請為臺州刺史;敬宗寶歷年,曾遷中使往天臺山采藥,傳到日本后,日本人稱它為“長生不老藥”。

工業:如杜甫、白居易,把越州的絲綢產品與全國各地的絲綢產品作比較后,認為越州的產品是最好的。因此,為杜甫屢屢稱道。白居易則將它比為天臺山的瀑布。

紙:是詩人須臾不可離的“四寶”之一,因而對它更為關注。韓愈通過品評以后認為越紙為最好,稱它為“會稽楮先生”。其中舒元輿經過調查,發現人們對剡藤、剡紙、剡捶、剡溪玉葉紙等需求量過大,擔心資源枯竭,而寫了《吊剡溪古藤》文,勸人少用剡紙,以保護資源。另如兔桔、奇花、名樹、名產、印刷、冶金業……均為唐代詩人所注目。

(六)神游:愛而未到,寫有與“唐詩之路”有關的詩文的,謂之神游。此類詩人是否實到過浙東,非一人一時所能究悉。如白居易刺杭州,與元稹頻頻酬唱,然而他是否曾渡過錢塘江游三山?從他的《繚綾篇》:“繚綾繚綾何所似,不似羅綃與紈綺。應似天臺山上月明前,四十五丈瀑布泉!贝恕捌俨既奔词猴w瀑。從他把月黑時看石梁飛瀑,描繪得如此逼真,似應到過。惜無史實,而只好根據他眾多歌詠浙東的詩篇,列為神游類。

以上所舉各種類型,雖由各人的際遇與各人的偏至所致,但給我們一個綜合印象:他們都在剡溪得到了精神寄托。

江山何處不風流,為什么唐代詩人偏愛剡溪?淺見以為:佳景殊勝固然是一個原因,但更重要的,是這里有著深厚的,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積淀,吸引著他們。

(一)漢前文化

南巖與嚴光:唐詩中屢見的“釣鰲”、“釣竿”,與南巖、嚴光有密切的關系。南巖在剡溪岸邊,今新昌縣西北境內。它是呈鼓丘形的洞穴眾多的丹色巨巖。唐李紳《龍宮寺碑》云:“南巖海跡,高下猶存”,意謂這里曾經是海。根據現代專家考證:距今7000年前,浙江沿海發生了一次叫卷轉蟲式的海侵,把浙東的海岸線推進到了三山的山麓,迫使原始居民遷移到各處。著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就是明證。這就是《列子·湯問》與《莊子·外物篇》里都說到的釣鰲寓言故事的背景。尤其是任公子“蹲乎會稽,投竿東!贬灳搛椀脑⒀,因具有懷抱壯志、鍥而不舍的內涵而被后人傳頌不衰,后世以“釣”為雅之風,實由此起。至東漢嚴光(余姚人)拒不受祿而歸隱釣富春,又賦予其新的寓意。這樣,任公子釣鰲與嚴光“釣富春”,就成了唐代文人開闊胸襟,熏陶情操的催化劑。唐詩中的“釣公”、“釣叟”、“釣竿”、“釣翁”、“釣煙波”、“釣六合”、“釣鰲客”、“釣鰲心”、“釣滄浪”、“釣東!、“釣吞舟魚”、“釣白龍”、“釣夕陽”等等都源出于此。它們對唐代詩人,產生過巨大的影響。前者,常常被用來表達壯闊胸懷的寄情物,后者則成為他們的精神平復劑。

(二)魏晉遺風

魏晉之風的特質,是個性解放。及至繁榮昌盛、政治開放的唐代,它就大放異彩,產生出恢闊奔放、個性顯明的唐詩。魏晉遺風與唐代詩歌,就似位于三峽內與位于三峽外的長江那樣,雖狹闊殊別而又緊密地聯系著。

魏晉之風始于魏而成于東晉。因此通過對活躍在東晉的政治、文化、道教、佛教舞臺上的頭面人物與浙東的關系的分析,是研討“唐詩之路”的重要楔口之一。茲據《晉書》各傳,《高僧傳》及其他史志,依次分述如下:

(1)“今之會稽,昔之關中”

能夠影響東晉政局,占據文化舞臺的士族,僑姓有王、謝、司馬、殷、何、庾、桓、郗、許、曹、江以及阮藉的后裔,江南士族有周、賀、顧、紀、孔、戴、袁、虞、干、葛等。其中多數游止或世居會稽。故舊史稱:“今之會稽,昔之關中”。他們是:

玄學家代表人物郗超、許珣;玄學詩文代表人物孫綽、殷仲文。

文學家有“會稽三康”、殷仲堪、干寶、袁宏、郭璞、虞預及孫、謝的子孫。

書法家有王羲之、王獻之。

畫家有曹龍、楊惠、顧愷之。

雕塑家兼音樂家有戴逵、戴顒。還有以吹柯笛著世的桓伊。

“江左第一”的奕棋能手王恬。

儒學大師賀循。

道學家王敬伯、庾嘉德、孫泰、葛洪。

天文學家虞喜。

政治家有郗鑒、何充、王坦之,還有與王導共輔佐朝政的庾亮的子孫,其父官于會稽,子孫世居于此。東晉最著名的宰相王導,其子侄多世居剡中。

軍事家有一代英雄桓溫。其子桓衛、桓玄,一個參加了王羲之“蘭亭修禊”。一個幾乎奪了司馬氏的政權。還有敢與桓溫抗衡的殷浩的族人殷融、殷仲文、殷曠之。余有謝石、謝玄等。謝玄之孫謝靈運,在剡溪岸邊,今上虞縣、嵊縣交界處,建有規模很大的“始寧別墅”。以上僅是略舉,已見當時文物衣冠萃集浙東的盛況。

這些人多為唐人所稱道。如李白“入剡尋王許”、杜甫“王謝風流遠”、崔顥“謝客文愈盛”、孟浩然“能令許玄度,吟臥不知還”、趙嘏“正懷何謝俯長流,更覽余封識嵊州”、劉禹錫“自言王謝許同游,憑將雜擬三十首”、張籍“謝家曾住處,煙洞入應迷”……。初唐王勃,效王羲之而于西鏡湖的王敬伯亭行修禊事。晚唐于濆、邵謁、劉駕、曹鄴等,為校正輕浮詩風,效戴顒攜斗酒,往樹下聽黃鸝之音醫“俗耳”的故事,“而忽洗云和”作《古風》。

特別是“東山再起”的謝安,他高臥于剡溪東岸(今上虞縣上浦東南的“東山”),屢征不起,后一舉擊敗苻堅勁旅的事跡,更深得唐人之心。其中最是李白,他一遇挫折,就自稱“東山”,以勵節亢高。追慕先賢必欲親至,故浙東成了當時的旅游熱區。

(2)仙源道蹤

前面已經說到,史前的一次海侵,使浙東三山被傳為“仙人所居”的蓬萊,可見其源之遠。東漢亂起,這里又成避難的樂土。剡溪之名,據傳與曹操的主簿楊修有關。楊修向一位長者問路,長者云:前面遇兩位仙子持火覓刀,此溪名也。既行,果見之,故溪曰“剡溪”。流行于那時的還有“兩火一刀可以逃”的讖語,意謂剡中是避難之地。

流布最廣、文人最感興趣的,是剡中劉晨、阮肇上天臺山采藥遇仙子的愛情故事。由于它創造了兩位女子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,追求愛情自由的奔放型女性形象和仙子與凡人自由成姻的故事,而為唐人所傾倒。連那與女子無緣的僧人,竟也把畫著這故事情節的畫卷,貼在寺院之壁。這就難怪李白、李商隱、孟浩然、韓偓、王煥、張鶩、牟融、元稹、司空圖……都因之謳歌。其中,最有味的是女道士李季蘭和廣西桂州詩人曹唐。李季蘭企望仙女,沖出閨閣,往來于剡中,與陸羽、皎然意甚相得。劉長卿稱她是“女中詩豪”。她6歲就能寫出“經時不架卻,心緒亂縱橫”的直抒胸意的好詩,是一位豁達自由的人間仙子。曹唐追慕仙子,寫了許多劉阮遇仙的詩,最終以夢中見仙子而卒。又據《書》、《志》載:劉阮確有其人。生于唐神龍年間的著名歌仙、廣西貴縣的劉三姐,就是劉晨的后代。劉阮傳說,為浙東山水涂上了撲溯迷離的誘人色彩。

浙東道教“佛道雙修”的特色,是唐人踵接而來的又一個原因。所謂“佛道雙修”,就是“煉心”、“養氣”,以求長生的苦修方法。兩者融合,便是仙佛共同的原理。這個原理,是唐代在天臺山隱居30年的著名道士司馬承禎,在精通道教上清派茅山宗氣功煉養的基礎上,又融合佛教天臺宗止觀修習法而得到的。上清派茅山宗的創始人,是六朝時期的“山中宰相”陶弘景。他“為浙東一好縣”而于齊武帝九年(491)辭官隱居于天臺山與括蒼山多年,首開“佛道雙修”之風。但他的理論,直到一百多年以后的司馬承禎才臻完善。

從司馬承禎曾受到武后、睿宗、玄宗的四次召見中,可見他的理論受人歡迎的程度。他是詩人李白、孟浩然等“仙宗十友”之一。特別是李白,他在《大鵬賦》序一開頭,就說:“余昔于江陵見天臺司馬子微,謂余有仙風道骨,可與神游八極之表,因著《大鵬遇希有鳥賦》以自廣!迸R終時仍以大鵬自比。而司馬承禎既為河南人,距其家不遠有王屋山清虛洞天,又有嵩山福地,卻為何舍近求遠乃來浙東?因為彈丸浙東,占有天下十大洞天的3處,還占有三十六小洞天的9處,七十二福地的9處。其中沃洲、天姥這兩個福地,是“雞犬之聲相聞”的緊鄰。這里又是陶弘景的“佛道雙修”的發祥地和佛教天臺宗的圣地,資臻研習成功,所以他千里來此修習。由此亦見浙東道流對唐人的“引力勢能”,是大于各地的。

(三)佛國香城

在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中,有兩塊里程碑聳立在浙東,對“唐詩之路”的形成,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一塊由支道林等高僧樹立在剡中沃洲;一塊由智顗創立的天臺宗,在天臺山的石梁和佛隴,最后在天臺山南麓發展為規模宏大的國清寺。智顗集南北朝各家學說之大成而創立天臺宗,在中國佛教史上,長期占著重要地位。這是學界皆知的,毋須贅述。問題在于前者,不但為常人所淡忘,就是佛學史專家,也魚魯亥豕。例如由任公繼愈主編的《中國佛教史》一書,剛剛說了“中國佛學走上獨立的道路是以這股般若學思潮的興起為標志的”的話,卻又把在這股思潮的高潮中具有突出地位的剡縣,說成是在江蘇省的鎮江。從而既歪曲了佛教史,也阻礙了我們對詩歌的研究。以致筆者雖自感本文冗長,而又不得不費紙墨和讀者的時間。

首先,山東有個“郯縣”,浙東有個“剡縣”,這是常識!佰啊迸c“剡”誤寫似可諒解,而專家在鎮江又“!背鲆粋“剡縣”來,不知出自何據。

其次,該書作者同意湯用彤先生關于般若學思潮中“六家七宗”的代表人物的考證。而這些代表人物的多數,是在本文說的剡中。湯先生的考證如下表:

上表加“*”者均在剡中。就是說,其代表人物總數的60%以上在剡中。該書又說,所謂“六家七宗”,從實質上區分,只有“本無異”、“即色”、“心無”三家。若此則這“三家”都在剡中,也就是說,“中國佛學走上獨立的道路”的里程碑,在剡中沃洲,是無可爭辯的事實。

對此,古人是明白的。如梁代劉勰,在《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記》中說:“般若熾于香城,表剎嚴于凈土”。意思是:因為剡中般若學說非常熾盛,所以在這里建造起莊嚴的佛寺。石城寺,即今新昌大佛寺,如唐詩人趙嘏有《早發剡中石城寺》詩。

明乎此,也就明白了智顗,為何也像司馬承禎那樣,遠離河南故土定居在天臺山,形成了中國佛學史上第一個宗派。就是說這兩塊里程碑樹立在浙東,是因緣際會,而非偶然。

同時,也明白了唐代詩人為何最喜沃洲的原因。如孟浩然、李白、杜甫、崔顥、劉禹錫、賈島、李嘉祐、嚴維、秦系、羅隱、方干、邱為、溫庭筠、孟郊、陸龜蒙、皮日休等著名詩人,都曾放懷于此。如追緬支道林等人的詩:“支公身欲老,長在沃洲多”、“此地繞古跡,世人多忘歸”、“謝客文愈盛,林公未可忘”……有許多詩,則是借支道林、竺法深等人的事跡以自勉的,如:“松間儻許幽人住,更不將錢買沃洲”、“支遁初求道,深公笑買山”、“憶君南適越,不作買山期”、“天生支公與凡異,凡情不到支公地”、“閑來共蠟登山履,一旦揚眉望沃洲”等,枚不勝舉。皎然《支公詩》“山陽詩友喧四座,佳句縱橫不廢禪”的詩句,是對當時詩友如云、雅集沃洲的生動描述。沃洲在會稽山之南,故曰“山陽”。

沃洲原是以幽靜可隱誘人,這時竟成了喧鬧的旅游區,這就難怪劉長卿勸別人“莫買沃洲山”,說是“時人已知處”。而他自己則邀他的詩友來共隱,說“沃洲可共隱,不用道林錢”、“定攀巖下叢中桂,欲買云中若個峰”。

如上所述,唐代詩人來浙東的重要原因,是追慕魏晉遺風與漢及先秦文化,乃至史前傳說。由此我們得到這樣一個結論:唐詩就像斑斕可愛的“迭層石”,細細觀察,可以見到長期沉積起來的各種藻類的遺跡那樣,與浙東悠久文化有著整體性的淵源關系。

唐代詩人四處漫游,祖國各地都留有他們的足跡和詩文。然而,倘按前述三要素,作內涵總量的綜合比較,剡溪的綜合優勢,是極為顯著的。因此,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說:剡溪是一條“唐詩之路”。

筆者認為:開展“唐詩之路”的研究,至少具有下述兩點現實意義:

(一)拓寬唐詩研究路子:

林庚先生在他的《唐詩綜論》一書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:“作為大自然的河山,其實千百年來并沒有多大不同,為什么在唐詩中就那么引人入勝呢”?

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。千百年來,人們對此有過多種多樣的解釋,其中以唐代繁榮昌盛、政治開明為答案者居多。這就又有一個疑問:時代是前進的,詩歌卻為什么迄今仍以唐詩為頂峰呢?

看來,我們應當更新觀念和改變研究方法。這就是:除了繼續研究唐詩與時代的關系外,還要重視詩歌創作主體在詩歌客體之間的主觀能動作用的研究?纯此麄兪窃鯓影延煽腕w美激發的美的情緒,升華到那么高的層次的。這就需要作些實地考察!疤圃娭贰币云渚哂械木C合優勢,為此提供了條件。

(二)前已有所述及,“唐詩之路”的內涵,并不單單限于唐詩本身。它還擴及到文學、書畫、音樂、哲學、倫理、民俗、宗教、園林建筑、社會心理、社會經濟等各個領域!疤圃娭贰痹跂|南亞漢文化圈形成中,也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。因此“唐詩之路”為各門學科、各行各業的研究利用。提供了條件。

“唐詩之路”的現狀與重新開發利用的近況簡述:

今與唐時比較,景觀變化主要是鏡湖的縮小和景區交通水路變旱路;

鏡湖:自北宋熙寧以后,豪紳在湖中建筑堤堰,盜湖為田,湖面大蹙。今湖塘、容山湖、貝石湖、白塔洋皆其遺跡。湖上堤橋隨波,扁舟時見,遠山四圍,水清如鏡,為江南水鄉的典型,仍可領略“荷花鏡里香”的意境。

剡溪中、下游,今建有沿溪公路。剡溪上游,即沃洲至石橋村一段,古時可通扁舟或“竹筏”、“木筏”,后水源不足,河道失修,功能消失。本世紀七十年代,在沃洲盆地修建了大型水庫,盆地成湖,恢復了8公里長的水路。這里小島三、二點,再現晉唐沃洲風味;云中若個峰,更勝昔時天姥情韻。由此向南,須沿溪步行。兩岸巖石危危,一道谷風鳴鳴,使人想起李白:“蕭颯鳴洞壑,終年風雨秋。響入百泉去,聽似三峽流”的詩來。這里是唐末裘甫起義軍與唐朝王式官兵苦戰之處。行約6公里,到了茅洋村。從茅洋沿溪向南至“上!贝,有一條建成于80年代的公路。翠屏挾峙,中有紅豆、楠木等珍貴名樹;更兼鳥聲、獸聲、瀑聲,野味醉人。古人“一路聽泉到上方”詩句是對其描述。從“上!贝逯潦瘶虼,又需步行2公里許。石橋因石梁飛瀑而名。唐孟浩然“問我今何適,天臺訪石橋”,即此。在它的附近,更有鮮為人知而景觀價值極高的“龍游澗”、“銅壺滴漏”兩瀑布,尚未開發。由此登山,便是著名的華頂峰。它們都位于剡溪的源頭。

其余各景俱在,惟后人錦上添花而已,不一一臚列,略見下圖:

上圖符號“·”的數字,依次為1、西陵(今西興);2、鏡湖;3、蘭亭;4、元稹、嚴維詩會處;5、曹娥;6、漢王充墓;7、東山(謝安故居);8、始寧別墅;9、現代馬寅初墓;10、南巖;11、石城寺(今大佛寺);12、沃洲;13、天姥山;14、石梁飛瀑;15、龍游澗;16、銅壺滴漏;17、華頂峰;18、佛隴;19、國清寺;20、赤城;21、桐柏;22、王羲之墓;23、溪口;24、雪竇寺;25、天童寺;26、阿育王寺;27、普陀山;28、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;29、穿巖十九峰;30、永康方巖;31、五泄;32、南溪溫泉;33、鄭虔墓。

 

綜上所述,“唐詩之路”內涵十分豐富,景觀維護完好,開發利用價值極高。為此我們已組織起性質為民間社團的“唐詩之路研究社”,旨在通過多種渠道,團結和組織國內外仁人志士,為促進“唐詩之路”的重建,弘揚民族文化,挖掘旅游資源,增進國內外交流作貢獻。我們相信,我們的愿望一定會得到學術界的支持。 

(原文載《中國首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》)


關鍵字: 竺岳兵,剡溪,唐詩之路,浙東三環旅游線,首屆唐宋詩詞
相關文章
唐詩之路外的風景——追憶竺岳兵先生 - 2021-09-10 16:33:33 - 點擊: 1689
竺岳兵研究“唐詩之路”情況綜述 - 2021-03-17 08:57:04 - 點擊: 2497
尋蹤紹興山嶺古道 - 2020-12-02 23:21:55 - 點擊: 1528
竺岳兵先生的學術之路 - 2020-12-02 12:39:03 - 點擊: 1580
概況 - 2018-12-29 14:54:08 - 點擊: 7154
【公告】本站聯系方式 - 2018-12-27 15:10:58 - 點擊: 1643
傳承,并創造“經典”:劉躍進《走進經典的途徑》 - 2018-08-06 08:13:46 - 點擊: 2333
曼德拉 - 2017-10-12 08:47:55 - 點擊: 1583
天姥山得名神話軌跡 呂洪年 - 2017-10-06 21:17:02 - 點擊: 2391
對王國維思想學術的闡釋,陳寅恪的這段話至今無人超越 - 2017-06-02 11:08:33 - 點擊: 1781
發表評論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Email給朋友 打印本文
最新評論 (共有 0 條評論) 發表時間 作者
更多評論...
發表評論
內容:
  1. 尊重網上道德,遵守《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》《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各項有關法律法規。
  2. 嚴禁發表危害國家安全、損害國家利益、破壞民族團結、破壞國家宗教政策、破壞社會穩定、侮辱、誹謗、教唆、淫穢等內容的作品 。
  3. 用戶需對自己在使用浙東唐詩之路服務過程中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(直接或間接導致的)。
  4. 網站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網站中的任意內容。
  5. 網站內所有的文章版權歸原文作者和浙東唐詩之路共同所有,任何人需要轉載社區內文章,必須征得原文作者或浙東唐詩之路授權。
  6. 網友提交者發言純屬個人意見,與本網站立場無關
:::Copyright ©1991-2015 新昌浙東唐詩之路研究社 版權所有  All Rights Reserve!:::
:::浙江紹興新昌縣南明街道永安巷6號 電話:0575-86027224 :::
::: 選用本網站文章和圖片,請置名本網,否則為侵權。 :::
::: 備案序號:浙ICP備11031647號:::
公安備案號: 33062402000437
免费a片在线观赏